第167章:办村学-《农门骄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“没错,平时我也教他一些,他学的很快,不会扯大家后腿的。”看着急于表现自己的杨儿,书敏自然要全力支持他。

    “那好吧,不过进了学堂就要遵守学堂的秩序,若是调皮,叔叔也是一视同仁的,到时候莫要吃不了苦,哭鼻子。”正秀捏捏他的鼻子说道。

    “嗯嗯。”杨儿的头点得像鸡啄米一样。

    “村里这么多孩子,孩子的课本怎么办?课本可不便宜。”书敏问道。

    这个年代,一本书都要一两左右的银子,也难怪百姓们对读书望而却步又仰慕不止。

    “既然是村学,这笔钱还得村里出,虽说大家的条件比以前好了许多,但是论起读书的修束,大部分人家还是负担不起。”里正摇了摇头。“可是现在村里的银钱也很紧张,豆腐作坊虽然一直生意很好,但是前期的投入也挺大,还有肥皂作坊也马上就要建设,村里的钱恐怕真的难以支持课本所需的费用。”

    正秀这才发觉,原来自己真的有些欠考虑了。

    他从小就读书,家里也有藏书,去了府城,家里也没有少花银子,只是从来没有让他担心过,所以他都忘了读书是于百姓是一件多么奢侈的事情。

    “启蒙的书籍,无非是百家姓,三字经,千字文等等。如果就这三本而言,就需要一百五十多两银子。才能给孩子们一人配上一本书,的确有些贵。”正民听闻也皱起了眉头。虽说他是县令,可是总不能拿府衙的银子补贴村里吧?

    “孩子们上学无非是图个识字懂礼,真正有天分能够踏上仕途的又有几个?不如我们一开始便叫人抄写几分,让孩子们共用,也好让他们知道学习来之不易。”正顺在一旁听了许久,这时候打岔道。

    他是三兄弟中最不喜欢读书的,也不认为村里的孩子们个个都能成为像正秀一样的秀才,无非是村民们不理解读书的难处,望子成龙,对自家孩子期望甚高。

    事实证明正顺的想法是对的,村学才办了一个多月,已经有一半的孩子借口种种理由逃学。

    村里的孩子野惯了,把他们掬在祠堂,天天念书,他们只觉得头昏脑涨。

    那些逃学的孩子的家长,一开始恨铁不成钢,天天拿棍子撵着他们进学堂,可是待他们一转身,他们就像泥鳅一样,溜了出去。

    到最后,他们也只好认命,觉得祖上少了青烟,代代都是泥腿子的命了。

    正顺的说法让大家陷入了人沉思,不过想来也有道理,因此,正民找了几个当年的同窗帮忙,抄录了几十份百家姓,三字经等书籍,花去了不过二十几两银子而已。

    “若是有好的苗子,咱们村还是得不遗余力的培养。”半响,里正说道。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的,若是村里再多几个像正秀这样的秀才,咱们百里村的威望将更上一层楼。”正民连忙点头。他知道,父亲对在书籍方面省钱颇有些微言,只不过碍于村里实在没有那么多银子,不得已将就了。

    村学就这样办了起来,笔墨纸砚和课本都是由村里提供的,不过修束得另外收钱,一个月的修束是每个孩子五十纹,这个价钱,村民们都能接受。

    笔墨纸砚,在这个年代也贵的离谱,因此,孩子们一开始是拿着棍子在沙地上练习,等熟悉了笔画以后,就拿着沾了水的毛笔在草纸上练习写字,写字最好的那名学生,正秀就会奖励他一张宣纸,让他能在宣旨上门沾了墨汁写字。

    或许是得知学习不易,孩子们学得特别用工,除了那几个确实没有天分的孩子,其余的在一年之后,几乎都有了不小的成长。

    看到孩子们在那么艰苦的环境下学习,书敏每个月都会捐赠一笔钱,用来购置笔墨纸砚以及课本。她还建议正秀设置了奖学金,每个月学习好的前三名不仅可以免去下个月的修束,还能有一定的物质奖励,一般都是与学习有关的东西。

    孩子们学习得更加勤奋了。

    除了里正家的几个从小就开始识字的孩子以外,丰安和杨儿是这群孩子里面学习最好的,尤其是丰安,他对学习有着一样的执着。

    不多久,正秀就给他的启蒙老师去了一封信,把丰安和杨儿推荐去了县学。

    县学在临江镇上,是一名姓白的举人创办的,距今已经有一百多年的历史,这个姓白的举人相传是上官家族的第一代学生之一。现在这个学院叫潜龙学院,是一所民办的启蒙学府。

    现在的院长叫白盛,是当年学院创始人的直系后裔,也是个举人。
    第(2/3)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