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89章 例行察院-《大唐朝请郎》


    第(2/3)页

    他们同样都有处置地方不法的权力,只需要事后备案即可。

    就是可以调查,勘察不法,检举弹劾地方主政官员,可以对五品下官吏的不法行为进行审问,但没有处置权。

    就是搞明白了违法行为后,得向政事堂或者尚书省,吏部申请处置,给出处置意见。

    政事堂是中书门下两省联合办公的地方,是为了提高工作效率推进诏书发布速度而设,后来尚书省也加入了进来,就成为了首辅宰的正式办公场所。

    诏书由门下省拟写,中书审核,经常出现被驳回的情况导致事情拖延,然后门下侍中和中书令就得约一架,找地方吵(打?)。

    后来就专门准备了一个给他俩吵架(打架)的地方,慢慢就变成了协商,提前沟通,然后发现这个方式不错,就固定了下来。

    而尚书左右仆射身为三省大佬之一,同级同权,自然不能落下,便也加入了沟通。

    大唐自太宗朝始不授尚书令。

    尚书令,天策上将军,都是高祖朝时李世民的职务,故不复设。其实这只是一个借口,主要还是为了分权。

    门下,中书,尚书三省,都是双主官模式,各司其责,协商办公。首宰不兼实职,所以政事堂是七个人工作,有事七个人商量。

    到不是固定就七个人,也有九人,十一人的时候,必须保持单数。是不是很眼熟?现在流行的,都是古人玩剩下的。

    说件你们可能不知道的事儿,lv,香奈尔和艾马士,很多名牌包包其实都是模仿咱们唐代的流行款,包括金属锁扣和背带。

    什么子弹头啊圆桶包啊口盖包啊,一个例外都没有。只不过那时候大多是男人用的。

    甚至包括西方服饰男装左胸侧设插兜,都来自大唐的官服样式。那是代表权力的。

    知道为什么西方玩着命的篡改历史了吧?大唐,太伟大,伟大让这些学习(偷窃)者绝望,夜不能眠。

    “事实确凿,某会亲自签押,送中书查办,此事不容有失,是以,怕是会有所牵连,正好清理一下户政旧事,你心里要有估计,提牒给我。”

    张军把甄别惩处人员名单的事情交给了司录,这也是给他一个机会,可以卖些人情树立威望,也能看出他的工作能力方方面面。

    六部制在张军看来,还是有所欠缺的,适当的分割专权非常有必要,当然,肯定不可能像现代那么搞。那只是为了安置闲人。

    真的有必要搞那么多莫名其妙权限重叠的部门么?呵呵。没办法而已,大家都不太会做事,又都有那么多亲戚朋友子弟需要照顾。

    拆改以后,需要增加一些主事人员,张军这段时间也是在暗暗的考察。司录现在也算正式进入了名单当中。

    “诺,职下必不负郎君所付。”司录明白这是张军在给自己好处,同时也是在保护自己,心中很是感激。

    做官最怕的是什么?上官无能,无能还乱甩锅。遇到一个有能力又体恤的,那真的是一种幸运。

    “便去办吧,此事宜速,不要拖沓。”

    “诺,职下告退。”司录带着和来时完全不一样的心情走了,脚步轻快。

    张军抓了抓头皮,唉,都想当大官,能力不能力先不说,这一天天的,要处理的事情太多了,愁人。

    天色都晚了,小棉袄还要不开心。

    张军干脆就没动,趁着办公室里光线还行,索性看起了公文。

    公文有两种,一种是尚书省和各部直接下来的行符,另一种是上都知进奏院管理发行的邸报。这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常规报纸。

    上都知进奏院就是地方驻京办,每天要在御史台点卯,抄写官方行文。正式名称是进奏院状报。属于地区性官方报纸。

    驻京办除了发行邸报,还要负责地区在京城的日常活动,和各部沟通,同时承担地方性银行驻京城总部的责任,汇兑钱票。

    比如凤翔的商人要去京地采购,在凤翔这边把钱存进凤翔银行,拿着票据去长安就行了,不用拖着巨重的铜钱或者实物。

    到了长安先采办货物,最后需要多少钱,去驻京办兑出来支付就行了。相当方便。
    第(2/3)页